姜文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代会主任,多年来,她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一个老、弱、病、残的家庭——婆婆、公公长期卧床、生活不能自理,老母亲因兄弟常年在外接到自家,智障残疾的小儿子于2010年去世……然而,作为一个母亲,作为儿媳,作为女儿,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,姜文云勇敢坚定的面对生活,用真心描绘着自己的蓝图。她荣获“双学双比”女能手、优秀妇联干部,计划生育优秀工作者和优秀妇女工作者等称号,还被评为河北省五好文明家庭,全国妇联“最美家庭”候选家庭。
全心为儿子浇铸飞翔的翅膀
姜文云于1984年生下小儿子,但是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是个先天智障的孩子。十几年来,为了医治孩子的病跑遍了北京、天津、山西太原等地,不但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,还借了外债。但是,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她从没放弃过对孩子的教育,她专门把儿子送到特殊学校去学习音乐,开发潜力,不仅锻炼儿子的手脚,也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力和认真学习的能力。
承受不住的命运之重
“屋漏偏逢连阴雨”,姜文云的婆婆患上了脑血栓,体重150多斤的婆婆刚开始得病的时候,大小便不用便盆支撑,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,她抬起了曾经骨折的伤脚垫在老人的身下当便架;喂药的时候就更难,不知多少次,连水带药全部吐在她的脸上、身上,也记不清每次输液和扎针灸时,她的手和脚被老人掐破多少次。而公公也常年有病,经常住院,丈夫没有时间,她就医院、家里两头跑,每次公公去厕所的时候,她就手举着输液瓶,陪他去男侧大小便。在三九天冒着大雪,到外地为公公买药。老人们刚刚安顿好,孩子这边又出现了问题,2010年冬,孩子突发脑溢血,经抢救无效死亡。这无疑是雪上加霜,孩子的离去给了她重重打击。她的两个哥哥因工作常年在外,剩下老母亲一人独自在家,而大哥因病早逝,她义无反顾的将母亲接到自己家中。她家就像是“敬老院”,只看到姜文云里外忙碌的身影。有人问她:你不觉得苦吗?不觉得累吗?委屈吗?她总是笑着说:这就是我们做应该做的事情,我觉得这是一种幸福。
在“苦难”中寻找机遇
面对这样的家庭,她并没有气馁,学会在苦难中寻找机遇。1995年,她自己办起了一个鞋厂,随着技术、质量、信誉的提高,多个厂家找到她,把大批的订单交给她去加工,可是一方面她要管理70多人的工厂,一方面还要照顾老人、孩子,她病倒了,订单不能按时,只好停产。一直到2001年,她又看到香河家具行业的前景美好,在自家开办了沙发加工厂。虽然第一年没有看到可观的经济效益,但她并没有气馁,进一步对市场进行调查,了解市场的需求并以诚待人,保质保量,并以独特的新颖样式,进一步打开了市场销路,当年就收回了成本。现在刘宋家具市场设立了100平方米的家具展厅,从事家具营销。
发挥余热奉献爱心
姜文云还担任着村妇代会主任职务,作为一名基层妇女干部,她不仅积极报名参加了省女能手大专班的学习,还利用村里的远程教育和农家书屋,在闲暇时间组织村里的姐妹们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。借助在农村开展的如“十百千读书活动”、“创建学习型家庭”活动,组织她们学习党的方针政策、种养殖技术等知识,更好的激发了大家主动学习地积极性。此外,还为姐妹们订阅了《中国妇女》、《女子世界》大家喜闻乐见的书刊杂志,一起学习交流,引导妇女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家庭观。利用家长学校的教育,不断加速推进妇女素质提高的进程,每两年在村里都要树立“学习型家庭”、“十星级文明家庭标兵户”和“和谐家庭”等典型,以典型示范作用来感染、带动全村妇女,促进她们思想认识的提高,在村内掀起人人学先进,比先进的热潮,全村妇女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。她还带头种上了甘蓝、养起了土元,为姐妹们带来了不错的收益。同时,在村内积极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,她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,先在自家农田就小麦、玉米以及蔬菜的种植和管理进行试验,成功后,积极向身边的姐妹们传授,现在村里已有近70%的户都搞起了蔬菜种植。村民陈莲英想搞大棚蔬菜,但苦于没有技术和资金,得知这种情况后,姜文云二话没说,当即支取了1万元,借给了陈莲英。并与她一起探讨大棚种植技术,现在陈莲英的大棚蔬菜已搞得有模有样,年收入可达5万元。
为促进邻里团结、家庭和睦、活跃村里的文化生活,早在2006年,她就自己出资购置音响设备,组织村民参加秧歌、戏曲、歌舞活动。其中村民自发组成的秧歌队曾在县花会汇演和“一城杯”汇演上夺得了好成绩。2008年,在参加县计生局举办的“生育关怀行动”汇演中,她自创的《计生政策新风尚》、《计划生育就是好》分别获得二等奖、三等奖的好成绩。各种活动的开展,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,村内风气明显转变,2008年汶川地震后,她积极组织村里妇女姐妹们捐款,并主动报名领养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孩子。在非典期间、村里修路、关爱白血病儿童、贫困女童救助等多项公益事业中,她多次捐款,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