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建华,大厂县城居民,自出生八个月后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,只能依靠双拐走路。但肢体的残疾并没有阻止她奋斗的历程。
由于生父早逝,全家四口人的生活只能靠母亲每月30多元的微薄工资维持,所以海建华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,每日只能躺在床上看一些小学生的读物。渐渐地她学会了小学课本中的简单知识,同时也读了一些有关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故事。于是她暗下决心,不再依靠母亲的呵护生存,要用自己的双手打拼,减轻母亲的负担,为家庭和社会做点贡献。
海建华从13岁开始学习纳纱,一干就是8年。开始学习时,她两只手很僵硬,经常是右手拿针扎到左手,一天下来,左手要被扎几十个针眼,鲜血直流。她就用胶布包裹好五个手指继续绣。海建华的母亲看着心疼,含泪劝她不要再学了,但海建华却很固执地对母亲说:“手扎坏了还能长好,我一定要学会这门技术,将来起码自己能养活自己。如果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,我将来还怎么生存。”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三个多月的刻苦学习,海建华学会了纳纱技术,终于可以绣出成品了。由于当时是计件工资制,海建华没黑没白的干活,每天天没亮就起床,一直干到深夜十一二点钟,每个月收入可以超过两个正常人月工资的总额。
由于绣品外贸出口的一度中断,海建华失业了,这时她21岁,身体依旧没有好转。不服输的她在亲友的帮助下在临街租了三间小平房,开办了以出售玻璃为主的建材商店。刚开店资金短缺,除与亲友拆借部分外,她还从银行贷款2000元,勉强维持小本生意。她省吃俭用压缩各项开支,同时搜集商品价格信息。为寻找物美价廉的商品,海建华跑遍了我国北方许多大城镇,如河北的邢台、丰润,北京的顺义等……为节省资金,每次到外地采购她经常自带干粮,有时还在车上过夜。1994年去邢台拉货时,车坏在了半路,前不着村后不着店。等司机把车修好回到家已过了三天三夜,她竟两天没有吃饭。
为了适应市场要求,2000年后海建华又开始筹建中空玻璃加工厂。为此,她认真学习生产技术,购置生产设备,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中空玻璃加工厂,吸收了复员军人、下岗工人和社会青年十几名上岗,每月可生产中空玻璃3万平米。加工厂的建立既获得了经济效益,同时也产生了社会效益。
海建华总说,虽然我是个残疾人,可我并不比常人差。经过三十几年的奋斗,我有了丰厚的收获,感到了幸福快乐。现在,她的儿子已大学毕业当了一名医生,大孙女活泼可爱。但海建华并没有满足,她说,我还要继续奋斗,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。